2012-08-31

[財經書籍] 華爾街金童的刺蝟投資經



離開我們了,想用第一篇財經讀物導讀來向他致敬。為何檯面上的避險基金經理人這麼多,出書、演講、上電視的不知凡幾,但我特別選 Barton Biggs 呢? 這一個行業裡有許多裝腔作勢,不可一世的傢伙,但這位老前輩他誠懇,從書的字裡行間就讀得出誠懇。書中除了他個人的募資和管理歷程外,也分享了他在這個行業接觸過,形形色色不同生活態度、投資態度的基金經理人和投資的理念。

他誠實的道出基金經理人受煎熬的痛苦,像是做錯一陣子虧了錢,連幾十年交情的朋友都會抽資金。
我有過負面反應排山倒海而來的類似經驗。你做錯一陣子後,全世界都在厲聲吶喊,說你瘋了,好像厄運轉捩點總是伴隨著蜂擁而至的辱罵,以及一些長期顧客大量撤資,這種信號萬無一失,要是變成有效的信號,打擊造成的痛苦必定超過皮肉之傷。
在基金草創初期,剛進場交易時內心的掙扎和雜音。
讓我們這麼害怕的是,我們是生是死,要看未來一年的變化,我應該說,要看未來七個月、到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變化。這麼短的時間裡,什麼事都可能發生,我們可能犯錯、可能運氣不好看來不行。如果我們在短短的第一年裡表現差勁,基金會萎縮一半,要靠好幾年的良好績效,才能恢復我們的信用,吸引新資金。誰知道我們三個能不能一起熬過去。
面對投資決策時的揣揣不安。
投資的判斷是以平凡的事實與數字空間為基礎,參與的遊戲卻是在情緒的第三空間和夢幻的第四空間裡上演。「現在」總是最難投資的時候。
投資團隊內的意見衝突。
在我看來,獨斷獨行和獨裁一樣,總是很脆弱、很危險。只要獨裁者仁慈而正確,運作和效能就會很好。有些人會問,即使這種方式不理想,但你希望由誰做決策? 是由多年以來賺大錢的人做決策,還是由一群沒有經過考驗的年輕人? 然而我卻覺得席德的問題是沒有保持開放的心胸,養成了手下怕跟他作對的氣氛,這樣完全沒有好處,很快就會摧毀團隊。
獨自經營投資管理、完全靠自己,為特定大筆資金承擔全部責任很有道理,壞處是會有沉重的情緒壓力,還會有寂寞的感覺,但是追根究柢,決策是個人的行動。...
合夥人之間應該有個諒解,就是如果甲合夥人的績效長期落後,丙合夥人表現最好,遵循古老回歸平均數的嚴格、冷酷理論,丙的資金要減少,甲的資金要增加。當然這樣一定暗示要有另一個諒解,如果甲的績效在很長時間都不好,必須針對甲在公司的表現,進行令人難過的重新評估。我認為,每年根據績效重新評估合夥人在公司的利益行不通...最後通常會導致合夥關係破裂。
語重心長的結語
對我來說,投資的藝術成分遠遠超過科學,量化派的信徒大概不會同意。智慧、經驗、勤勉、歷史知識、開放的心胸和執著的天性,全都是操作避險基金成功的重要元素;還包括直覺、想像力、彈性,可能也包括一點點透視眼。這些性格你應該怎麼搭配,怎麼樣才是最適當的組合,就不是我所能回答的了,模式當然不會只有一種。 投資之道並不簡單扼要,在我看來,投資成功跟年齡沒有關係。憤世嫉俗的老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說過:「人的智慧跟經驗不成比例,但是跟人掌握經驗的能力成比例。」我在書裡設法說明投資沒有對照表,只作多的投資人或避險基金專家也沒有單一的模式,但是我的確認為,投資專家想要成功,必須喜歡知識性的競爭,從中得到鼓勵,而且要能夠應付壓力和逆境。這種遊戲不適合柔弱無力的人,也不適合在知識上懶散的人。貪心的動機和心性不足以成事</span>;你希望自己的投資經理人真正愛上這種複雜的遊戲,沉迷其中。然而,我所描述的這種遊戲顯然消磨了業界一些最盡心盡力的信徒,業餘人士在尋找投資經理人時,必須注意戰鬥疲勞的跡象。 避險基金經理人難為,要利用避險基金經理人也大不容易,我只能說祝你好運。
下一篇推薦 Biggs 的另一本書,講述二次大戰時股市如何精準預估到戰事的轉折點,和戰爭時期金融市場的變化。

- Cool Head 冷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