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9

2012/09/28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 日本首相聯合國大會談釣魚台/ 香港近半金融從業人員想轉行 / 各國政府討論限縮高頻交易 / 最低工資(香港、台灣) 難如勞工所願 / 中國央行稱低估全球放緩

1. 日本首相罕見地在聯合國大會談論釣魚台爭議

日相在聯合國大會倡議透過海牙國際法庭解決領土和領海爭端,之前日本也曾向南韓提議,以此方法解決獨(竹)島爭議,被南韓拒絕。日本外務大臣與中國外交部長,星期二會談近一小時,難有無交集。

2. 香港近半金融從業人員想轉行

主要銀行裁員不斷,香港近半金融從業人員想轉行,追求更多工作機會和薪資水平,部分甚至願意降薪,以求工作安穩。近期裁員統計:大和證券香港裁員50、美國銀行40、德意志銀行40、麥格理20、野村45人,某中資銀行投資銀行部門據轉述上百。人力資源研究機構羅蘭貝格指出,未來5年投資銀行職位將消失15%。

3. 高頻交易占股市交易總量的比重極高,各國政府開始介入 ( 全文連結: The New York Times )

加拿大、德國、澳洲政府紛紛介入,限制高頻交易。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全部交易量的 65% 來自高頻交易。2010年的閃跌,和今年 Knight Capital 瀕臨破產邊緣,兩次市場閃跌合計造成 4 億 4 千萬美元損失。

4. 最低工資案,勞工失望:台灣、香港

台灣最低工資案,勞工不滿調整幅度,連每天一顆茶葉蛋都買不起,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委屈:「到底薪資要多低,台灣產業才能生存?」。香港最低工資案經過多輪談判後,確定每小時調整為30港元,談判勞方代表倦勤,坦言談判過程令人好厭倦。

5. 中國央行顧問稱:中國低估今年全球經濟放緩的嚴重度

中國央行顧問稱,低估全球經濟放緩的嚴重性,但央行面臨兩難,一方面央行需要穩定經濟,另一方面,央行十分擔心房地產價格問題。中國央行今年以來調降三次存款準備率,六月和七月降息,不過七月以來,主要透過短期流動性操作,緩解信貸緊張。


還醒不了嗎? 



2012-09-28

2012/09/27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 A 股蟬聯全球股市最差 / 黃金昨夜短暫下跌 / 料西班牙難逃尋求全面求援 /  FX Concepts 看壞歐元 / 環球金融市場或見頂

1. A 股蟬聯全球股市最差 

中國製造業持續萎縮,釣魚台爭議升級、中國人民銀行調降存款準備率憧憬降溫,中國股市創43個月新低,今年前三季累計跌幅近一成,成交量萎縮至384.2億人民幣。德國股市是今年已開發中國家,股市表現最強勁的市場,今年至今錄得 23% 報酬,美股上漲近一成。

2. 黃金昨夜雖短暫下跌,但黃金難產成本漲,價格易升

全球央行採取量化寬鬆舊經濟,紙幣價值可疑,受惠黃金保值的傳統智慧,有餘資者紛紛購進黃金,推升黃金價格,在二十五種西方主要貨幣中,金價兌印度、印尼、巴西、丹麥和瑞士都創新高,除了紐西蘭、瑞典和波蘭,其餘十七國均突破今年六月一日創下的高點,金價升勢如虹。但採金公司資金成本和管理費用上升五倍,金礦質量亦遜於過去,採礦地區國家政治不穩,採金計劃的風險增加,八十年代採金計劃可於 3 至 5 年內有收入,現在要延長到 10 至 15 年。

3. 料西班牙難逃尋求全面性求援

西班牙失業率升至25%,青年人口失業率超過50%,馬德里再暴發大規模流血示威,抗議進一步緊縮,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要求中央政府賦予更大財政自主權,但被中央拒絕,多個自治區爆發分離主義傾 向,政治風險升溫。銀行壞債比率攀升至歷史新高10%,西班牙銀行業需要600億至800億歐元資本填補壞債。而西班牙在取得外援之前,必須證明它有能力在2014年底前削減 600 億歐元財政赤字,一般預料西班牙連今年的今年赤字占GDP 2% 以下水平的歐盟年度上限,都難以達成。

4. FX Concepts 全球前幾大外匯避險基金主席 John Taylor 持續看壞歐元

外匯市場目前處於德拉吉和柏南克拉鋸,FX Concepts 放空歐元,同時買入其他非歐元區的歐洲貨幣,如:土耳其、挪威、瑞典……等。今年以來外匯市場波幅降低,交易員難從市場獲利。

5. 環球金融市場或見頂,今日出現疑似反轉

今日晨報有點灰暗,投機之路小心為上,喘口氣,笑一笑。


2012-09-27

如果交易所關閉,銀行暫停交易......

很極端,很罕見嗎? 不,一點都不。全球交易所和銀行因技術問題短暫關閉,次數遠超乎想像,每天都在發生,但因時間短暫,一般民眾很少發現。交易中斷時間很短的像是交易所電腦當機、中毒;時間稍長的像是突發的市場崩跌,交易所介入暫時關閉交易;時間更長的多半是受到戰亂影響,有些交易所甚至從此消失不再營業。中國的例子較特殊,許多交易所是因為內線交易和作價嚴重,遭中國政府強制關閉。

金融交易體系看似嚴謹,卻比一般人想像的更脆弱,更不可靠。交易生涯中,印象所及讓人腎上腺素急升的市場波動有好幾次,2006 年的新興市場危機、2007 年雷曼事件、2008 跌跌不休,其中,最莫名其妙的一次是 2010 年 5 月美股異常交易崩跌,那次連大型銀行間的交易系統都暫停運作,交易完全無法進行,新聞網不斷傳出快訊,但沒有人知道是怎麼回事,看著螢幕的數字,以讓人掉下巴的速度跳動,卻什麼都沒辦法作,第一次這麼深的質疑 -- 你們在拿錢開玩笑嗎?! 這些隨時改變的數字是錢嗎?

金融海嘯過後,人們對於金融機構的信賴感降低,銀行的網銀暫停服務的消息較常見報。這些銀行包括一些超大的外商銀行,如:JPMorgan Chase、Citigroup ... 等,昨天,BoA、JP Morgan、U.S. Bank 和 PNC 披露受駭客攻擊,客戶網站受干擾不能提供服務。

交易所和銀行交易關閉時間長的例子也不少,一次大戰暴發前,起初,賽拉耶佛遇刺事件,並未引起世人關注,直到 1914 年 7 月 28 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 月 30 日俄羅斯開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人們才驚覺戰爭就在眼前。維也納股市交易所首先在 7 月 27 日關閉,到了 7 月 30 日,歐陸的所有交易所全部關閉,倫敦證交所不得不在次日跟著關門。巴爾幹危機的和解姍姍來遲,終於在 11 月 18 日順利達成,可是倫敦證券交易所直到 1915 年 1 月 4 日才重新開張。該交易所自 1773 年成立以來,不曾發生過這種事。美國紐約證交所在 7 月 30 日開盤前15分鐘,突然宣布股市暫停交易,直到 1914 年 11 月 28 日才恢復有限交易,只作債券兌現,直到1915年4月1日才全面恢復交易。更悲慘的例子是二戰時,有許多國家的證券交易市場永遠消失。

證券交易所停止交易,不代表人們沒有其他交易所外?以物易物?的可能。雖然正牌紐約證交所暫停交易達 4 個月,但正牌證交所停止交易數天後,交易員就按耐不住,於是聚集在紐約證交所後的巷道,開始為股票投資人搓合,發展成為 New Street Market,據學者研究,買賣價差大約是2%,不是太壞,但可以想見這種服務僅限大戶。

讓人意外的事件總是無預警的發生,在不留神中被迫捲入

關於王儲被刺的消息並沒有引起深深的同情,兩小時以後,再也看不見真正的悲傷,人們又開始談天、歡笑,到了深夜,餐館裡又演奏起音樂。&hellip; 過了一週後,報紙上又突然開始爭論起來,塞爾維亞政府被指責默許刺殺事件,奧地利正準備國際法律行動,但誰也沒想到戰爭。無論是銀行、商店還是私人,都依然故我,這種和塞爾維亞無休止的爭吵,和我們有什麼關係。&hellip;.大聲喊叫的報童,喊著巴黎報紙上嚇人的標題:奧地利向俄國挑戰、德國準備戰爭總動員,我看見那些賣報紙的人臉色陰沉沉,不過,那也是幾分鐘的工夫,再說,<u>我們多年來早已了解那些外交衝突,它們總是在變得嚴重的最後時刻被順利解決。為什麼這一次不會呢? 
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重大衝突越久沒發生,人們越難想像,突襲對毫無準備的投資人,殺傷力最大。今天的銀行主管、基金經理和交易員、政府官員,沒有戰亂的記憶。華爾街執行長的年紀多半不超過60歲、政府官員很少超過 70 歲,連要找到經歷過 1980 年代油價和金價大漲的交易員都很罕見。在全球不確定性漸增,地緣衝突頻起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研究級端的金融歷史,反覆推演當前局勢可能的走向。

你,留點現金在身邊了嗎?

- Cool Head 冷頭

2012/09/26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鴻海太原廠 / 英國衛報傳統報紙業務虧損 /  明年豬價恐飆漲 / CDS 操控 / 雷曼終於付款給債權人

1. 鴻海太原廠2000員工毆鬥,起因工友未出示門禁卡遭保安毆打 

太原廠未生產iPhone 5,員工共7.9萬名 (占富士康中國員工總數的8%),中國政府調動 5000 名警力趕赴支援,至少40人受傷,鴻海片面宣布今日復工,事件後續待觀察

2. 英國衛報公布業績,年度虧損1.21億美元,報紙傳統業務虧損達 5400 萬英鎊,電子版收入增加 16.3%,電子廣告收入增加26%

對照紐約時報收費後,至今年6月已有超過53萬付費網上訂戶,老牌媒體的資訊整合和鑑賞角色,暫時不會消失,如何面對社會上不同的聲音,提供獨到而深入的分析,考驗媒體業。

3. 美國農業部預估:明年平均每人豬肉供應將創近 40 年新低 

美國的旱災使穀物價格飆漲,飼養成本過高,每養一頭豬,農戶要虧損 44 美元,農戶宰殺生豬以減少成本,今年豬肉供應增加,明年豬肉供應減少,明年豬價可能會大幅反彈。

4. CDS (Credit Default Swap) 可能是下一個 "Liebor" (FT)

誠誌編輯 註:CDS 的價格操弄早就不是新聞,Libor 變成 "Liebor " 有一點點意外。亞洲的 CDS 報價掌握在少數幾家銀行,平常報價平緩化,到市場波動變大的時候,bid-offer 一下拉很開。與其買賣這種產品,何不用更簡單的避險工具,尤其現在各資產類別的相關度這麼高。 (連結: Cambridge JBS 解釋 Libor 詐欺)

5. 雷曼付款 105億美元予債權人 

雷曼終於第二次開始向債權人發放 105 億美元款項,連同本次支付金額,合計償還了650億美元,占"可還款項"的一半,雷曼倒閉時的負債額是3000億美元。

這招不錯,不用蛋模


2012-09-26

2012/09/25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 台灣的人民幣清算業務 / 私人銀行利潤降低至11個基本點 / 中國赴美上市公司財報審查 /  高雄港建設計畫 / 大型避險基金忙著募集純作多基金

1. 香港擔心台灣的人民幣清算業務搶生意,也憂心新加坡加入戰局

台灣將在10月底前設立本土的人民幣清算銀行,離岸人民幣清算業務不再是香港(2003年以來)的獨門生意,台資企業可能會轉跟台資銀行往來,中台貿易額在今年首八個月達1045.5億美元,對香港銀行界的影響不容忽視。香港銀行界更憂心來自新加坡的威脅,因為新加坡是主要國際外匯交易中心。

2. 私人銀行利潤降至11個基本點

麥肯錫調查顯示,亞洲區私人銀行平均邊際利潤跌至11個基本點,2007年時有35個基本點,主因是海嘯過後,客戶傾向投資結構簡單的產品。部分銀行寄望於結合私人銀行和投資銀行服務,讓中國富一代可以將龐大的資產,透過上市或債務融資(股票質押)進行投資。

3. 中國允許美國檢視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審查報告

中國赴美上市企業頻頻被掀財務醜聞,影響投資大眾對於中資企業的信心,和中國政府監督的能力。原先,按中國的資訊保密法令,中國公司的財務審查報告底稿不可出境。

4. 台灣行政院將於本週正式定按高雄港重大建設計畫
聯合報:規劃以5年時間,投入660億元建設,其中6成5用於高雄港建設,搭配「南星土地計劃」100公頃土地開發,64公頃為自由貿易港區,納入全台灣第一個自由經濟示範區,預計105年完成後,高雄港可達成1800萬TEU國際貨櫃裝卸量。(延伸評論桃園航空城計畫:蘋果日報-是航空城 還是空城(詹順貴)

5. 大型避險基金忙著募集純作多基金 FT

Energetic Day! 

[公益廣告] 中秋節快到了,還沒採買月餅的朋友,試試看伊甸社福基金會的月餅
苗栗以北:(03) 427-8229 
台中以南:(04) 2296-2884
按圖示下載訂購單 ↓

2012-09-25

世代代溝之謎 - 扛世代的財富累積之路



財富增長的途徑有兩類,一類是薪資收入和做生意盈餘所得,扣除花費之後的儲蓄,一類是資產增值。扛世代這些年所得幾乎零成長,是遭逢雙重打擊,薪資收入幾乎零成長,小額資金能投資的資產類別近十年大盤整,所以投資收入也幾乎零成長。

就投資收入而言,不講特例(註),一個認份待在職場的扛世代上班族,定期定額買基金,按月扣款,十年過去台股在4000至10000點間大盤整,扣除基金費用後,投資收入很大機會是零。全球股市除了幾個較強勢的市場,整體來說,跟台股的表現差不多。台灣房市上漲的區段也僅是集中於大台北、新竹、台中和少數都會區,更何況一個認份不特例的扛世代上班族,出社會工作多年累積儲蓄,但都會區房價上漲,讓儲蓄增速根本追不上頭期款漲幅,認份、沒父母奧援的扛世代無緣參與房地產的增值。

所以,扛世代的窘境不只是薪資收入零成長,還有投資收入零成長,總體反映的就是收入零成長。台灣不同世代經歷的所得成長差異很大,戰後嬰兒潮世代是台灣的景氣便車王世代,之後國民所得成長就一路下滑,對比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歷複合年成長5.5% ~ 6.1%,1979年出生世代從20歲到現在經歷的是長期且悲慘的0.5%實質國民所得成長。

經濟體從高速成長回落到較緩慢的成長本是常態,但暴跌到這麼低的成長,恐怕產業的結構存在重大的問題,不是短暫刺激方案和大建設可以解決,我們需要一個誠實公開的通盤檢討,而不是急躁話夢。極低成長會讓階級流動機會減少(參考 Cool Head 房價漲翻天,都是9A總裁彭淮南的錯?(二)>),影響的不只是一個世代多數人的財富,對心情與精神的折磨更可怕。一如投資心理學談到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和經驗法則,扛世代過去十年經歷艱難,會傾向悲觀的預期未來也一樣艱難;而景氣便車王世代過去經歷高成長,會傾向認為儲蓄和資產累積明明努力就可以辦得到。打拼、調薪、儲蓄、資產增值的財富累積之路,景氣便車王世代看來理所當然,扛世代卻走的辛苦。

相關文章:世代代溝之謎-家戶收入篇

註:不講特例,因為靠富有的爸媽移轉資產或資助結婚、買房...,那是爸媽厲害,是階級財富繼承的一環,默默收下享受,別太張揚。投資績效一流或機運特別好的高級打工仔,你很棒,強到是個特例,給自己鼓掌,並且將你怎麼辦到的過程分享給更多朋友。

- Sailer 圖航

2012/09/24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釣魚台衝突危機 / 中國減持美債 / 航運業處境艱困 / 中國房地產稅 / DoubleLine 主席豪宅失竊,損失超過竟1000萬美元!

1. 釣魚台的中日對峙情勢依舊緊張,港媒認為美日不應低估中國不惜一戰的決心。中國尚未決定十八大確切的開會日期,為金融市場增添不確定性。

2. 中國減持美債,可視為中式的QE

香港信報:中國的12個月新增美國政府債券金額,從接近3000億美元高位持續減少,截至今年7月更跌至 -1653億美元(即前後合共減持了逾4600億美元),創2000年初以來新低。

3. 載運大宗商品、貨櫃與石油的船運公司面臨輪船過多、經濟低迷導致運費下跌的頭痛問題。波羅的海散裝貨運指數 (BDIY)近一年來暴跌60%。航運業試圖投入其他產業,期盼能撐過寒冬。

4. 中國明年3月後可望實施房地產稅。

目前上海和重慶已展開試點,目標為取消房地產調控下設置的房產稅,重慶的課稅依據是實際房產交易價,上海則是參照應稅住房的評定估值計算,只有上海戶籍者的第二套房,和非上海戶籍者的首套房才會納入課稅。

5. 娛樂消息,美國 DoubleLine Capital 的CEO Jefferey Gundlach加州的豪宅遭竊,損失竟然超過1000萬美元,損失財物包括名畫、保時捷和一批紅酒。
Good Day! 

2012-09-23

模仿台灣經驗?中國十二五的金融自由化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國際金融論壇2012學術報告會上透露:十二五金融改革規劃將涉及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諸多戰略及戰術層面變革。中國目前的金融自由化歷程和台灣1980s、1990s有幾分相似:(1) 利率自由化、(2)資本帳開放、(3)匯率自由化。本篇將回顧台灣金融自由化歷程,歷史是否正在中國重演?

實體白銀哪裡買?


FED 和 ECB 啟動無限期量化寬鬆,黃金、白銀在整理數個月之後,開始往上攀升,一些人開始想到投資實體的黃金、白銀,黃金買賣的管道很多,所以在這篇就不另外介紹,買賣實體白銀的管道較不暢通,這篇會集中在介紹投資的管道 (無任何利益往來)。投資實體白銀,要注意幾個重點:1.) 稅金 2.) 保險箱 3.) 賣回的價差 4.) 有信譽的商家。

1. 進口稅率5%:若要進口/運回(take delivery)到台灣,在進口入關時必須繳付5%的營業稅,黃金則不需繳付營業稅,所以如果只是純投資考量,而不是非得把白銀放在身邊才安心的話,建議購買後留存在海外的保險箱,國外多數的白銀買賣商家,都提供保險箱租用的選項。

2. 保險箱:多數國外的黃金、白銀買賣商家都提供保險箱租用的選項,甚至是免費保險箱服務,若要賣出時就不需要再寄回,可以省下買/賣兩次運費,但需要仔細評估商家的信譽,是否有公正有可信度的第三方每天進行庫存檢核,如何證實你的庫存確實存在保險箱中,保險箱經營是否有足額保險,以免碰上詐騙或經營不善的商家,那就得不償失了。

3. 賣回的價差:台灣白銀買賣市場剛起步時,買賣實體白銀的價差達15%以上,國外的部分商家價差僅0.8% 至 3%,或許是因為台灣的白銀買賣較不流通,且商家在賣出白銀時需額外再繳付5%營業稅給政府,所以價格上較不具競爭力。另外,買賣價差:銀幣&gt;銀條 (1 oz &gt; 5 oz &gt; 10 oz &gt; 100 oz &gt; 1000 oz),國外大量投資的主流產品是100 oz和1000 oz,幾個老牌的鑄造廠出廠價差非常接近,新品與舊品也幾乎沒有價差,如果投資用,建議買 100 oz 以上的產品。

4. 有信譽的商家:貴金屬買賣首重信譽,可以從幾個角度評估商家的信用度,例如:經營貴金屬買賣多久、合作和負責檢核保險箱的對象是否是老牌商家、是否為專業貴金屬買賣會社的成員、是否是鑄造廠的合格經銷商、報價的穩定性、交貨的即時度...等。台灣的白銀買賣商家多半涉足貴金屬交易時間尚淺,投資人宜仔細評估,以免在市場急漲或急跌時無法順利完成交易,或買到膺品。

結論:
向國外商家購買、存放國外保險箱比進口到台灣划算;要特別注意商家信譽,保險箱庫存第三方每日檢核。

國外網路商家:(這兩家是我自己實際交易過的網路商家,但絕無利益往來,供參)

Bullion Vault

Gainesvillecoins

- Cool Head 冷頭

2012-09-20

[財經書評]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這本書高踞熱銷書排行榜好一陣子,逛書店時,我被這個問句吸引,也順道翻了一下內文。我可以理解大眾想要輕鬆改變習慣,向有錢人學習致富的心情,但這本書的內容太瞎了,一瞎邏輯錯誤,二瞎有錢人其實很少用皮夾,三瞎內容和皮夾沒什麼關係,反倒是和〈秘密〉這本書的吸引力法則有關。吸睛的梗是封面那個皮夾設計得還不錯。

世代代溝之謎 - 家戶收入

關注的兩個新聞--清大生去澳洲當屠夫樂賺、中日在釣魚台浪費油料,前者反映世代的選擇和機會,後者反映財富和收入的潛在誤區,我們來看看不同世代的收入成長/停滯/衰退經驗,解開不同世代代溝之謎:(1) 停滯的扛世代;(2)景氣便車王世代;(3)70年代大通膨受害世代。

停滯的扛世代(1975-1984年出生世代):中位數所得從他們26歲之後就再也沒有成長,更悲慘的是1985-1994初生的世代,他們是近百年來唯一一個生活水平沒有提升的世代;

景氣便車王世代(1955-1964年出生世代):人生到目前為止一路向上,現在位居高位罵下一代不努力、草莓、沒人才、缺N力的一群景氣便車王。

70年代大通膨受害世代(1895至1924年出生世代):這個世代在人生進入退休階段遇到大通膨,吃掉積蓄和收入,晚年過得辛苦。其中,1895-1914年出生世代榮登悲慘寶座,青壯年時期遇上世界大戰,晚年遇上大通膨。

結論:停滯缺乏機會的時代,清大生去澳洲見世面,既不從口袋撈錢,存了錢,也沒有給社會添麻煩,不需要這麼大驚小怪。我們的社會反倒需要多一些走出家門,捲起袖子嘗試的人。不同世代所經歷的經濟狀況不同,景氣便車王世代必須體認到自己的幸運,是歷史的偶然和福分,未必全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對年輕世代應多點鼓勵和實質的幫助。高抬貴手減少資產投機,多配置財富投資於新創產業和實業,給年輕人工作和創業的機會。長久的停滯傷害青年世代的衝勁,青年世代既然薪水低,創業的機會成本極低,應該要更有勇氣創業,開創出另外一條路。

當前中日台美的釣魚台事件之爭,不禁令人擔心起戰亂的可能。而這張圖表告訴我們,戰亂時的青壯世代、大通膨時的退休族是兩個最悲慘的世代,如果你現在是青壯年,應該要用力的反戰,如果你現在是退休族,就應該用力的反通膨性的政策。 - Sailer 圖航

封面的圖:低頭就吃得到果實的時代過了。

2012-09-19

戰亂的引線--嚴重貧富差距與低成長



最近的釣魚台事件、南海衝突勾起許多人對戰亂的恐懼,雖然戰亂時時在世界不同角落發生,而台灣上一個曾經在青壯年時期親身經歷戰爭的世代如今已經80歲,戰亂對多數台灣人而言顯得很遙遠,你我有生之年是否會經歷再一次的大規模社會衝突或戰禍雖不可知,但當前全球性的貧富差距擴大與持續低成長,正在醞釀著集體對當前政治體制的不耐煩。最終人類社會會轉而期待更高強度的干預主義政權,或是選擇不期不待地解除和限縮對政府的廣泛授權,修正官商結盟和政府主導的資源配置無效率,猶不可知。我悲觀的認為,剛邁入全球製造體系的經濟體發生大規模社會衝突或戰亂的機率非常高。

持續低成長不利階級流動,產生更多過剩勞力,而剛邁入全球製造體系的經濟體在過去二十年大規模將農民轉為工人,農地轉為工地,工人透過工作累積的儲蓄或繼承移轉的財富都很有限,若經濟持續低成長,大量處境艱困的工人無田可耕、無工可作,將埋下戰亂的引線。

若集體的怨氣匯集成國與國間、社會不同部門間的交相指責,被野心政客用為個人政治權力壟斷的籌碼,一如二戰時的希特勒、二戰後的毛澤東和蔣氏家族、蘇聯肅反期的史達林、北韓的金氏家族,後果將比戰爭更嚴重,朗梅爾(Rundolph Joseph Rummel)大量研究人類社會的衝突,他指出
極權政權統治死傷的人數更甚於戰爭,約是戰爭死亡人數的5倍,比起戰爭的威脅,我們經常對殘暴政權殺戮掉以輕心。

與其關注國家間軍事肌肉的展現和互相騷擾,不如轉而面向國內檢視政府的目的動機為何? 是否有升高廉價國族認同的危險? 是否有難以拘束的魅力型魄力領導冒出頭的跡象?

回到經濟的課題上,歐美及各國量化寬鬆的過渡性政策,在這個月正式成了無止期無限量的政策,央行們似乎撒手述說著對經濟復甦的無能為力,只能不停的注資,希望資產階級在吸滿資金賺足吃飽之後,能夠將資金投入實業生產,聘僱更多工人,減少失業率,而這樣的期待注定落空和無望,因為當資產的報酬率高過投入實業生產,資產階級會做的理性抉擇就是投入資產投機,所以量化寬鬆對實體經濟的效用將極其有限。

量化寬鬆最大的受益者是資產階級,貧富差距的再平衡和財富的重分配皆遙遙無期,唯一可期待的是資產泡沫正式破滅後的毀滅與重生,和全球稅務合作降低資產投機的報酬率。對照馬克思〈資本論〉闡釋的無約束資本主義和目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信貸體系加速資本主義競爭和資本集中,而資本家無法抵擋貿易(經濟)週期,無法改變工人過剩的狀態,在週期循環的尾聲,資本家也因利潤下降而自身難保,資本家不可能也無法滿足工人的額外需求,到此為止的詮釋都與資本主義現狀吻合,但未來是否如馬克思所言無自動修正機制,必須透過階級革命帶來改變則不可知,就像波普所說:我們觀察今天所表現的歷史趨勢或傾向,也不可能知道明天是否會有同樣的表現。況且,現今的資本主義也不像馬克斯所說的完全不受約束,國家的干預可多著,金融海嘯和債務超級膨脹是自由放任闖的禍,還是國家官僚利益和討好式民主造的禍,早已說不清。

當資產投機的報酬率因炒作而越來越低,實業投入的報酬率也很低,我們面對的是階級流動機會很低的社會,再一次的技術提升和創新或許能夠改變這樣的僵固性,更多公民參與式的稅務改革以降低資產投機的報酬,或許能將資產炒作的資源轉向投入技術提升和創新的領域,希望人類社會往這方向發展,而非朝向洩憤式和宗教化的族群對抗,全球許多地方已享受和平日子許久,戰爭循環理論的最大理據就是未經戰亂折磨的世代容易輕忽戰亂的殘酷而輕啟戰端,我們要戒慎的避免這類態勢的擴張。

- Cool Head 冷頭

下一篇寫關於戰爭時期的金融市場
延伸閱讀:卡爾‧波普,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2012-09-14

未來是通貨膨脹貨緊縮,難有定論

在這種時局,喊崩潰、超級通膨、日式通縮很吸睛很聳動,若是有這麼容易預測就好,交易員和基金經理的日子會好過很多。金融體系是動態系統,個別事件和參與者會影響事件的最終發展,別作無基礎、徒勞、聳動的末日預測。分析的架構比預測的結果更重要,這篇會分享我自己理解債務危機的架構:債務上升循環何時到極限? 到極限後的去槓桿過程如何? 誰受到最大影響?

2012-09-10

續談房價 - 金融滲透率越高,房價越高?


連續寫了幾篇關於房價的主題,不是因為我抱持先入為主的看法,認為現在房價遠高過合理價格,而是因為不動產泡沫若破滅,衰退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常常演變成銀行危機,經濟平均衰退4~5年,政府財政常因吸收銀行體系風險而惡化,過去200年的銀行危機為例,銀行危機後三年,政府平均債務增加86%。在金融交易領域打滾多年,我很清楚資產價格可以偏離傳統利用收益面推估的合理價格,且偏離的時間可以持續很久,所以我不容易犯堅持"合理價格"如此自以為是的低級錯誤,資金和預期心理是讓資產價格偏離合理價格最重要的因素,這篇會談不動產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 房貸。

金融海嘯之前資產泡沫的研究不受重視,金融海嘯過後,許多學者紛紛進行金融考古學,發現金融自由化、資金流動自由度,和不動產泡沫與銀行危機高度相關。1980年至1990年之間,已開發國家興起金融自由化的浪潮 (參考圖一),正好與1990年後住宅貸款大規模成長時間一致,也和全球不動產在這二十年來大幅度上漲趨勢吻合,除了1990年代初期受美國股災的影響外。1990年至2006年,許多國家的房貸占GDP比重顯著上升,澳洲從20%上升至80%,丹麥從60%上升至100%,愛爾蘭從20%上升至70%,荷蘭從40%上升至100%,西班牙從10%上升至60%,英國從55%上升至85%,美國從45%上升至75% (參考圖二)。

(圖一:金融自由化指數。來源:IMF, 2010,Hous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
(圖二:房貸占GDP比重)

台灣在1980年代政府進行了許多金融自由化的改革,1980、1985、1986放寬利率自由化,1988年開放券商設立,1990年允許民間設立商業銀行和開放僑外直接投資。1990年至2010年,房貸占GDP比重從23%成長到52%,1990年代先是受到台股萬點崩盤和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不動產市場沉寂了近十年,到2001年金融業的逾放比達到8%,政府成立金融重建基金(RTC)和整併基層金融機構之後,銀行業的體質才漸漸好轉,1999年政府推出第一代的房貸補貼政策,總額僅1500億元,房貸真正大幅成長是在陳水扁任內八年,共推出1兆8000億元的住宅貸款補貼方案,2000至2008這八年整體住宅貸款成長1兆9300萬,可見陳水扁對推升房貸債務功不可沒,馬英九任內也推了4000億元住宅貸款補貼方案,任內四年多整體住宅貸款成長7600億,也是不遑多讓。1990年後房貸占GDP比重上升的趨勢和台灣比較接近的國家,如:澳洲、愛爾蘭、荷蘭、西班牙,愛爾蘭和西班牙的不動產泡沫已經破滅,荷蘭呈現緩跌,澳洲在金融海嘯後再創新高,但2010年後呈現緩跌,台灣呢?


(圖三:台北市的房價走勢和房貸占GDP比的趨勢吻合)

房貸占GDP比重提高,顯示金融滲透率提高,在容易取得貸款的情況下,常會推升不動產的價格,但究竟這個比重多高才會引發泡沫化,沒有定數,越是自由市場導向的地區,住宅貸款對GDP比重就越高,有學者把市場型態分為四種,台灣比較接近家族式市場,這類市場將住宅不動產某種程度視為公共財,但不認為擁有住宅和居所是一種社會權力,社會福利租賃很少,多數不動產是來自家族繼承,而且不動產稅負很低,但台灣的不動產市場最近幾年有邁向自由市場的趨勢,可是社會福利租賃遠遠跟不上一般自由市場型,平均10%的人民住在社會福利租賃住宅。



即便是自由市場型,在房貸占GDP比重超越50%之後,房價仍然可能跟著房貸成長而續漲,甚至迎來泡沫破滅前的急漲,就像澳洲和美國2002年以後的漲幅。台灣存款和貸款利差僅1%多,和全球前景不明的條件下,我認為房貸比重再度大幅成長的機率不高,支撐不動產的柴火未添,不動產再漲的漲幅應該有限,若房貸違約率提高,銀行體系收緊放貸條件的可能性就更高。

- Cool Head 冷頭

2012-09-07

ECB 和 FED 在搞什麼鬼?



昨天歐洲央行宣布的購債計畫,和美國的扭轉性操作 (OT) 相似:央行跟銀行體系作資產交換 (swap),ECB 買銀行體系裡的債券,銀行體系收到來自 ECB 的現金,最後 ECB 再透過定存單收回(沖銷)部分現金;最終的結局,ECB 的資產負債表沒擴大,ECB 得到債券,銀行體系取得定存單。 總和效果:銀行體系中,長期債券風險下降,轉移到ECB、FED。

GOOD LUCK ANGELA 當孤鳥的滋味並不好。

評  論:要罵且慢,要講對理由。

1. 不同於 LTRO、QE。央行們沒有印鈔票 (print money),增加基礎貨幣總額,還沒,暫時還沒。
2. 央行們沒有從初級市場購入財政部發行的債券,所以央行們沒有把政府債務貨幣化,還沒,暫時還沒。
3. 但央行們解決了什麼? 還沒,暫時還沒。

Q&A:

最近總經類的詢問很多,在這裡統一回答。

1. 政府會沒錢可用嗎?
不會,只要政府債券還賣得出去的時候,政府永遠不會缺錢。會缺錢的政府,只有那種不能自己發債的政府,例如:地方政府。

2. 那...什麼時候政府債券賣不出去?</span> 大眾(包含銀行、基金、普通人)對於政府債券信心盡失,或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買政府債券的時候,或已經虧損太多,無力承擔更多風險的時候。

3. 央行的基礎貨幣額、M1、M2...Mn增加時,就代表寬鬆嗎??絕對不是這樣! 央行的基礎貨幣要靠銀行把它放大、放大、再放大,如果銀行不願意增加借貸和其他擴大基礎貨幣的活動時,如果民間寧願儲蓄不願投入產業、消費,貨幣乘數的放大效果不會發生,此時,即便央行放大基礎貨幣額,也不會有寬鬆的結果。

4. 銀行會沒錢可以貸放嗎?
不會,只要銀行的損益表風險還可以掩蓋的過去,銀行不會缺錢貸放。但你可以想像,當你只有一塊錢,槓桿15-20倍,你願意再增加槓桿嗎? 現在央行在做的事情,其實是把銀行承擔的資產負債表風險,移轉到央行,是高招也是險招,如果經濟真被央行救起來,央行賺錢,銀行重新健康的運轉,皆大歡喜;如果經濟始終救不起來,不僅回到原點,全球的債務比海嘯前更大。

5. 銀行會倒嗎? 會也不會,現在看來是政府放不放它倒。若按照自由經濟運作,銀行跟一般企業一樣,為什麼銀行可以例外。

- Cool Head 冷頭

2012-09-05

海耶克漫畫:對計劃者信心漸失


有感於台灣面臨經濟停滯的狀態許久,似乎在經濟低潮時,政治紛紛擾擾時,總有人美化起兩蔣時代的建設,我憂心有一天人們或許會失去耐性,忘了當時的專制體制之害,寄望於更強大的政府,這可能是悲劇的開始。經濟的停滯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現象,著實令人更憂心。這是最早於 1950s 刊載在 Look 雜誌的幾幅漫畫,精簡摘要海耶克的「通往奴役的道路」一書,即便原先善意的理想主義,在最終也可能演變成強人的計畫體制,海耶克這麼說:往地獄之路由善意鋪成。

(圖:對計畫主義者信心漸失 當計畫主義者們修修補補越多,他們造成的經濟混亂越大,每個人都備受煎熬。人們現在覺得確‧實‧計畫主義者什麼都解決不了。喊:「換個能成事的人吧!」)

金融海嘯過後,華爾街和金融產業受到許多抨擊,當中許多金融產業從業人員的確非常欠罵和無恥,但我認為華爾街之所以腐敗至此,成因還是在於政府的介入與保護,讓那些吃了政府豆腐的部分華爾街邪人荷包滿滿,更慘的是金融產業中可悲的反向淘汰。海耶克期待中的社會制度是一種有機、自發性有序的社會制度,以市場秩序為中心組織的社會,國家的角色僅限於保護必要的市場和個人運作安全,但過去幾十年,國家多次拯救泡沫後受創的金融體系,以政府的信用去保障民眾存款,要求銀行配合政府貸放給還款能力欠佳的民眾購屋...等等,這些放任不道德行為和介入正常市場運作機制,導致資源配置被強行運用在無效率的領域,才是導致金融海嘯和最終經濟失去動能的元兇。

目前社會瀰漫著一種反商反富的氣氛,似乎是找錯對象,海耶克在「致命的自負」中稱之為「返祖現象」,一種古老、輕視和貶低商人作為中介角色牟利的思維,和對商業交換邏輯捉摸不著的恐懼。海耶克認為商業交換是透過腦袋努力,雖非肌肉勞力運動,不僅為個人也為集體帶來財富,商人進行成本和利潤運算,對利潤的關心,會使資源能得到最具生產力的用途。誰對誰錯,我有偏好,但沒有解答。

看看影片唱唱 RAP 解解悶:


對人類尋找新機會和克服問題的能力要有信心,我們不也早就超出馬爾薩斯的預測,不只成長到60億人,人均生產力也有所提升。

- Sailer 圖航

2012-09-04

房價漲翻天:稅務錯很大(三)


1992-93 年台灣政府的稅收來源當中,資產相關稅收比重降低,所得相關稅收比重升高。1993年至2003年間,資產相關稅收比重降低或許可用房地產價格低迷解釋,但令人質疑的是,2003年之後房地產飆升,薪資所得沒提高,卻也未見資產相關稅負比重相應提高,變像逞罰經營投資企業的股東和薪資所得者。



財政稅務教科書告訴我們:政府會透過賺得多課得多,賺得少課得少,進行所得再分配,減少貧富差距。在資金能自由於國界間移動,和充滿各種財務報表外衍生性商品的世界,這種烏托邦的理論完全不可能實現。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便台灣實施600萬以上海外所得課稅的機制,央行對於大筆款項經由銀行管道匯入匯出也有管制,似乎萬無一失,銀行只需和台灣客戶簽訂swap(互換合約),根本不需要真正的資金移轉,客戶得到海外借款和借款的收益,銀行拿到台幣存款和台幣利息,政府哪裡找得出痕跡呢?!更別說更隱蔽的方式,像是成立海外免稅天堂的公司,進行不存在的假貿易。

所以,在全球政府無法統一稅制,和無法真正控管資金流動的現實條件下,不動產是少數一定課得到的稅,因為不動產是登記制,且有大筆資金的進出,容易追蹤,台灣政府卻連這個最容易課到稅都放棄了。炒作股票到天邊,頂多看到腦滿腸肥的企業主和投機客吃大餐,老百姓有點吃味,但炒作不動產牽連的卻是銀行體系和普通老百姓住的問題,台灣政府裝聾作啞,裝瘋賣傻,才不過通過個模糊不清的實價登錄,就要立刻安撫土財主說不會拿來作為課稅基礎,試問,那登記作什麼用?增加聘用公務人員來降失業嗎?如果囤積民生物資哄抬價格該罰,為何囤積土地炒作房產不該罰? 不引導資金投入新創事業,卡關在資產炒作,奢望產業升級,緣木求魚。

有時候我們瞪著正在關上的門太久,以至於太晚看到開著的門。 
- 亞歷山大‧格雷翰‧貝爾 (Alexander Graham Bell) 電話的發明者

- Cool Head 冷頭

2012-09-03

台灣的有錢人數量世界第八 然後呢?


根據 BCG 2012 全球財富報告,台灣的有錢家戶數和人數,不論是中富 (100 萬美元) 或巨富 (1 億美元) 都名列世界第八,數量上超過香港和新加坡。財富超過 100 萬美元的家戶占全台家戶的3%,總數為 24 萬 6 千戶;財富超過 1 億美元的有 375 戶。難怪外資在台灣的法人業務幾乎徹光,就私人銀行部門還在真正服務巨富的不是一般的私人銀行銀行員,通常是一個非常資深的客戶經理,像是老管家一般,她(他)組一個團隊,隨時回應貴客的需求。近來私人銀行也越來越難混,含混地拉攏中富還過得去,但越來越多巨富自己成立家族基金,在海外組成小團隊服務自家理財需求,隱密性更好。


今天美國放假一天,我在財經誠誌的第一篇文章,提供這個資訊圖表作為大家努力(或者漠視)的目標,有錢人驕傲一下的依據,稅務機關找錢的來源。金融海嘯過後,書市也有不少反思金錢=/快樂的書籍面市,嚴峻的職場環境和低成長的無望感受,許多人被迫開始尋找自己的快樂方程式,本期商業週刊也搭上這波風潮,可惜又把金錢和快樂作了無謂的統計數據連結,不管有錢沒錢,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快樂自然來,不需要脫褲子放屁學快樂追成功,到底還有幾力要學,光看就沒力。

盼望富有的群體能更積極的參與慈善的活動,最終富人也需要普通人,感激無數普通人作為員工、消費者、服務員...的貢獻。用馬丁‧路得‧金的一段話作今天的結尾和明天的開始:

If it falls your lot to be a streetsweeper, sweep streets like Michelangelo painted pictures, like Shakespeare wrote poetry, like Beethoven composed music; sweep streets so well that all the hosts of Heaven and earth will have to pause and say, Here lived a great streets weeper, who swept his street well; If you can't be a pine at the top of the hill, be a shrub in the valley. Be the best little shrub on the side of the hill.
- Martin Luther King
如果成了掃地工,掃地掃得像沙士比亞寫詩,像貝多芬譜曲,像米開朗基羅畫畫,把地掃得真好,天上的神、地上的人都停下來說:這裡有一位很棒的掃地工,把地掃得真好! 如果你無法成為山頂上的蒼松,那就當個幽谷裡的小樹叢;要成為這山邊最棒的小樹叢。馬丁‧路得‧金

- Sailer 圖航

2012-09-02

房價漲翻天,都是9A總裁彭淮南的錯?(二)


這系列文章的標題,隱含我個人傾向:房價漲翻天是壞事,必須有政府單位出來面對。但你可反駁我,房價漲不必然壞,也未必該期待政府單位介入民間資產交易。這一篇我會說明為何我抱持這樣的觀點,因為:(1) 越多資金停滯在不動產,越少資金投入創新和生產,是社會整體的損失 (2) 既存房屋漲價受益者是資產階級,但漲價效應會滲透至租金,受害的是無資產階級,貧富差距不只在存量(財富)擴大,流量(新增儲蓄)也擴大,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嚴重。解決第一點資金卡關在推升資產泡沫,第二點的貧富差距就會改善,官員們請聚焦別窮忙。

法國經濟研究員的 Thomas Piketty 用法國 1820 年以來的資料研究指出:繼承財富的回報率高於事業投資,會導致社會階層流動性降低,階級涇渭分明。穩定的國家中,很小幅的經濟成長和經濟零成長幾乎一樣,無法撼動財富繼承者相對於薪資收入者的優勢,直到國家動盪或財富回報率低於事業投資。

(圖一:一次大戰前,法國經濟成長率 1%,繼承財富占GDP的 20 - 25%;二次大戰後,戰後重建使得經濟迅速增長,1945 年至 1980 年左右經濟增長 5%,繼承財富占GDP不超過 5%,過去 20 年低增長,繼承財富占 GDP 的比率迅速增長)

(圖二:財富繼承者和普通人的財富比,黑色實心線排除生前贈與/繼承,白色空心線包含生前贈與/繼承)

這篇文章說明了為什麼繼承財富的富人缺乏意願投資於新事業,於是資金集中在資產投資的競逐,因為經濟成長缺乏動力,資產投資報酬率勝過新創事業。當有資本的人不願意開創新事業,經濟如同一攤死水,一般老百姓若想創業面臨缺乏資金,就業機會也普遍不佳。為了改變目前 (新創事業報酬率&lt; 資產報酬率) 所衍生的惡性循環,有兩個方向可以努力,一是透過稅務分配手段,降低資產的預期報酬率,將所課得款項進行重分配;二是增加新創事業的誘因,可從財政面或是稅務面著手,提高新創事業的預期報酬率。

為什麼政府應該及早介入搓破不動產漲價形成中的泡沫? 過多資金競逐過少的資產,造成資產泡沫,不動產漲價所形成的財富效應較其他資產更顯著,泡沫的傷害也將更深遠,源自於不動產的債務屬性,沒有哪一樣資產能向不動產一樣獲得銀行體系那樣的貸款條件,和把銀行體系拖下水。不動產泡沫破滅通常伴隨著銀行危機,政府鮮少在銀行危機出現時不介入維持金融秩序,所負擔的成本,將由全民買單,所以政府有責任預警不動產泡沫並抑制它。

結論:稅負不公是件大事,無創新、無成長、無機會是更大的問題

(1) 政府應該聚焦在給予創新、小(微)型企業、青年創業更多資源,而非傳統經濟振興方案或貨幣刺激,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個公司老闆,你的生意營收和淨利不斷下滑,眼下已經出現危機,你會舉債裝潢辦公室、灌注資金救不怎麼賺錢的商品線,還是會用在開拓新的生意路線和創新的機會?前者就像政府不斷推出了無新意的愛台N項建設,和挺不賺錢的癡肥企業。

(2) 稅負不公的問題很糾結,如何課得到資產階級的稅,而不同時增加一般民眾的負荷和租屋族成本,需要很細心的立法和廣泛討論,待下一篇細細拆解。這篇研究點出因為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富人的壽命也是,所以富人活著的時候已經在做財富的移轉,提醒我們:贈與稅是個潛在的大漏洞!需要讓稅務規定跟上時代的變化。

- Cool Head 冷頭

引用的研究報告全文:Thomas Piketty-On the Long-Run Revolution of Inheritance France - 1820 -2050

2012-09-01

[財經書籍] Wealth, War & Wisdom


Biggs 1932年出生,他的父親 1931 時加入 Bank of New York 親身經歷戰爭下巨幅波動的金融市場,Biggs 常引用 1920s 至 1950s 的文句,就知道他有多著迷於戰爭的歷史,研究戰爭對金融市場影響的學術論文不少,但普及版的讀物非常罕見,現在時局如此動盪,特別適合再重溫這類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