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0

續談房價 - 金融滲透率越高,房價越高?


連續寫了幾篇關於房價的主題,不是因為我抱持先入為主的看法,認為現在房價遠高過合理價格,而是因為不動產泡沫若破滅,衰退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常常演變成銀行危機,經濟平均衰退4~5年,政府財政常因吸收銀行體系風險而惡化,過去200年的銀行危機為例,銀行危機後三年,政府平均債務增加86%。在金融交易領域打滾多年,我很清楚資產價格可以偏離傳統利用收益面推估的合理價格,且偏離的時間可以持續很久,所以我不容易犯堅持"合理價格"如此自以為是的低級錯誤,資金和預期心理是讓資產價格偏離合理價格最重要的因素,這篇會談不動產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 房貸。

金融海嘯之前資產泡沫的研究不受重視,金融海嘯過後,許多學者紛紛進行金融考古學,發現金融自由化、資金流動自由度,和不動產泡沫與銀行危機高度相關。1980年至1990年之間,已開發國家興起金融自由化的浪潮 (參考圖一),正好與1990年後住宅貸款大規模成長時間一致,也和全球不動產在這二十年來大幅度上漲趨勢吻合,除了1990年代初期受美國股災的影響外。1990年至2006年,許多國家的房貸占GDP比重顯著上升,澳洲從20%上升至80%,丹麥從60%上升至100%,愛爾蘭從20%上升至70%,荷蘭從40%上升至100%,西班牙從10%上升至60%,英國從55%上升至85%,美國從45%上升至75% (參考圖二)。


(圖一:金融自由化指數。來源:IMF, 2010,Hous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
(圖二:房貸占GDP比重)

台灣在1980年代政府進行了許多金融自由化的改革,1980、1985、1986放寬利率自由化,1988年開放券商設立,1990年允許民間設立商業銀行和開放僑外直接投資。1990年至2010年,房貸占GDP比重從23%成長到52%,1990年代先是受到台股萬點崩盤和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不動產市場沉寂了近十年,到2001年金融業的逾放比達到8%,政府成立金融重建基金(RTC)和整併基層金融機構之後,銀行業的體質才漸漸好轉,1999年政府推出第一代的房貸補貼政策,總額僅1500億元,房貸真正大幅成長是在陳水扁任內八年,共推出1兆8000億元的住宅貸款補貼方案,2000至2008這八年整體住宅貸款成長1兆9300萬,可見陳水扁對推升房貸債務功不可沒,馬英九任內也推了4000億元住宅貸款補貼方案,任內四年多整體住宅貸款成長7600億,也是不遑多讓。1990年後房貸占GDP比重上升的趨勢和台灣比較接近的國家,如:澳洲、愛爾蘭、荷蘭、西班牙,愛爾蘭和西班牙的不動產泡沫已經破滅,荷蘭呈現緩跌,澳洲在金融海嘯後再創新高,但2010年後呈現緩跌,台灣呢?


(圖三:台北市的房價走勢和房貸占GDP比的趨勢吻合)

房貸占GDP比重提高,顯示金融滲透率提高,在容易取得貸款的情況下,常會推升不動產的價格,但究竟這個比重多高才會引發泡沫化,沒有定數,越是自由市場導向的地區,住宅貸款對GDP比重就越高,有學者把市場型態分為四種,台灣比較接近家族式市場,這類市場將住宅不動產某種程度視為公共財,但不認為擁有住宅和居所是一種社會權力,社會福利租賃很少,多數不動產是來自家族繼承,而且不動產稅負很低,但台灣的不動產市場最近幾年有邁向自由市場的趨勢,可是社會福利租賃遠遠跟不上一般自由市場型,平均10%的人民住在社會福利租賃住宅。



即便是自由市場型,在房貸占GDP比重超越50%之後,房價仍然可能跟著房貸成長而續漲,甚至迎來泡沫破滅前的急漲,就像澳洲和美國2002年以後的漲幅。台灣存款和貸款利差僅1%多,和全球前景不明的條件下,我認為房貸比重再度大幅成長的機率不高,支撐不動產的柴火未添,不動產再漲的漲幅應該有限,若房貸違約率提高,銀行體系收緊放貸條件的可能性就更高。

- Cool Head 冷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