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時局,喊崩潰、超級通膨、日式通縮很吸睛很聳動,若是有這麼容易預測就好,交易員和基金經理的日子會好過很多。金融體系是動態系統,個別事件和參與者會影響事件的最終發展,別作無基礎、徒勞、聳動的末日預測。分析的架構比預測的結果更重要,這篇會分享我自己理解債務危機的架構:債務上升循環何時到極限? 到極限後的去槓桿過程如何? 誰受到最大影響?
債務上升的循環何時會碰到極限?
債務上升的循環通常歷時一甲子,60年間會有許多短期8-10年左右的債務擴張和緊縮循環,以及生產力擴張和收縮的複循環。在現代的貨幣和銀行信用體系下,債務槓桿在經濟擴張時擴張,歷經經濟收縮時,政府通常降低利率以緩和經濟收縮的時間,但累積多次這種小循環之後,債務不停的累積和上升,直到收入結餘再也無法負擔利息支出,此時,貨幣政策無法再度刺激債務擴張,因為利率降無可降,或是貨幣擴張導向購買通膨避險資產,而非導向實體經濟,即便利率極低,能借得起的人越來越少,利率也降無可降,政府缺乏利率政策工具引導信用債務再次擴張,此時,債務上升的循環就到達極限。
碰到極限後,去槓桿的過程會如何?
去債務槓桿的方法不外乎:減債、樽節、財富重分配、債務貨幣化。減債(透過違約或債務重整)、財政樽節都是偏向通貨緊縮的政策,而債務貨幣化是偏向通貨膨脹的政策,若政府同時採用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策略,若妥善管理,實質的效果可能介於膨脹和緊縮之間的動態變化,或許可躲過日本1990s至今的通貨緊縮和美國1929年大蕭條後的通貨緊縮,也可能躲過德國式的威瑪政權馬克危機。
剛開始降低債務槓桿時,收入不足以償債,於是引發一連串資產出清以償債的風暴,資產價格崩跌,資產價格崩跌降低債務抵押品的價格,若被要求提高抵押資產以符合貸款要求,又會產生另一波賣資產的風暴,失業率上升、資產價格下跌、收入減少....等通貨緊縮的現象紛紛出籠。政府通常在此時介入,改變抵押品要求、協助延展債務、擴張政府財政支出、政府出面購買資產以支撐資本市場,資產價格在這樣的熊市迅速止跌,即便是大蕭條時期,股市也曾經出現過6次熊市反彈,幅度介於21%至48%。
許多人問一個問題:跌掉的資產和財富去哪了?答案是:就消失了!沒有去哪!投資人間不是零合遊戲,但負債者-貸出方兩者間是拿未來收益(空氣)對賭的零合遊戲。在現在的金融信用體制下,一方的負債是另一方的資產,若負債者不還債,擁有資產的一方承受虧損。許多人以為在通貨緊縮時,投資人只是將錢從風險性資產移往政府公債,而總財富沒有改變,錯了!減債的過程中,整體社會以貨幣計價的財富和負債會同時下降,消失了。
到後期,受惠於政府貨幣擴張政策的多是資產的持有者(富人),於是階級間的仇視越來越嚴重,政府為了維持財政穩健度,會開始向富有者徵收較高的財富和收入稅,富人外逃,若該國為負債國又無法籌得足夠的稅金,政府的擴張政策容易演變成不斷增強的債務貨幣化,和無可控制的通貨膨脹。但歷史上通貨膨脹導致的貨幣崩潰只發生在非主流貨幣,最終是通貨膨脹或緊縮,必須仔細觀察政府的動向,擴張政策和緊縮政策間的平衡,和債務降低的速度相對於收入和經濟成長降低的速度
艱苦到誰?
若是通貨緊縮型的去槓桿過程,譬如:日本,去槓桿過程會拉長,因為通縮的狀態下,薪資和經濟成長有限,債務不變的狀態下,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償債,債務佔家戶的收入的比重維持在高水位,到年紀大了還只清償一點點。下圖的例子說明,若通貨膨脹率由10%降到2%、借款條件相同(30歲時貸款、60歲時清償完畢、貸款利率和本金一樣、同樣的存放款利差%)時,通貨膨脹率2%時,家戶債務對收入比削減速度非常慢,是通膨10%的好幾倍。在通貨緊縮的去槓桿過程中,借款多的是輸家。反之,若是通貨膨脹發生,輸家是貸出方。
- Cool Head 冷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