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利率未必會讓資金浮濫,低利率可能反倒使資本外流,產生緊縮的效果;當資金無好的產業投資管道,沒有好的生意可以投資,低利率的刺激政策,才會導致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2) 外匯存底逐年升高也未必會讓資金浮濫,央行已經沖銷掉7成以上,每年貨幣成長約4.5 - 6.0%,不算非常寬鬆。
常見說法一:9A放任利率低這麼久,都不調高利率,所以借貸浮濫?
9A總裁統理的央行雖然可以獨占發行貨幣的權力,但越來越不能強迫我們民眾使用特定貨幣,全球貿易和交流日深,越來越多人擁有外幣帳戶,很多人坐飛機路過香港順道開戶,到中國工作有中國戶頭,在臺灣的銀行開個外幣帳戶也很簡便,所以各國貨幣間形成互相競爭的局面,央行管理流動性的難度越來越高。9A總裁能用來控管流動性的法寶有利率和控制發行貨幣數量,其中,利率對流動性的影響很間接,理論上降低利率讓資金變便宜,會促進借貸活動,增加流動性,當然,這些貸放的資金可能流入不動產,去炒高房價。但我們現在的世界每天上兆的資金和交易流轉,利率調降得較其他國家低,資金可能離開臺灣,尋求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利率降低實質上可能反而會降低流動性,譬如:(1)很熱門的利差交易(Carry Trade),買進高息貨幣,賣出低息貨幣,在市場平穩時,長期可收取兩個貨幣的利息差,和賺取價差;(2) 臺灣的金融帳從2005年以來,除了金融海嘯的幾個月分外,金融帳一直是負的,代表台灣投資的資金淨流出。所以調降利息的預期效果,可能會被資金跨國流出抵銷,寬鬆效果比我們想像的弱。
從新貨幣數量理論的概念檢視9A是不是太寬鬆了?
M*V = P*T + S
M: 貨幣供給量<
V: 貨幣流通速度
P: 平均價格水準
T: 商品和服務的交易量
S: 資本市場的貨幣需求
當 P*T (GDP) 成長緩慢時,MV (貨幣流通) 增大,多餘的資金會讓資金流向 S (資本市場);所以咱們台灣的問題,追根究柢還是低成長和產業結構的問題。
常見說法二:外匯存底太高,所以國內浮資多?
除了升息之外,央行還有一些控制貨幣數量的法寶。對亞洲央行來說,管理貨幣數量最重要的莫過於控制大量外匯存底流入本國流通,9A很清楚。
與亞洲央行相對的是美國聯準會,它資產通常包括: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及硬幣、投資的政府債券及其他證券、對商業銀行的放款。負債則包括: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及硬幣、商業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餘額、中央銀行的資本準備(通常很小)。於是央行資產大規模增加主要來自於央行發行紙幣及硬幣增加,或商業銀行存放在中央銀行的餘額增加。中央銀行資產增加,代表商業銀行擁有更多現金,或在中央銀行內的準備餘額增加,也就比較願意放貸給客戶,利率通常會全面下滑,整體貨幣供給額會增加。
但亞洲央行多數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主要資產項目以國外資產(就是外匯存底)為主,新加坡和臺灣的央行國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都超過90%,而鉅額外匯存底若通通轉換成本國貨幣,流入本國市場中,會造成貨幣供給額迅速擴張,通常央行會先透過賣出帳上的債券和有價證券,換取本國貨幣回來,資產負債表上的發行券幣(新台幣)就會互抵消失。但如果這樣還不足夠沖銷多餘的流動性時(像是台灣央行就是,資產項已經沒有證券可以賣),亞洲央行必須進行大規模沖銷操作,以吸納外匯存底流入本國所釋放的巨額資金,把資金鎖在央行裡,台灣央行做得最多的是發行銀行業定期存款,付給金融機構利息;南韓央行則是透過發行金融穩定債券進行沖銷,新加坡則是收進政府存款,這兩國的方式和台灣類似,央行都必須付出利息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最主要的方式是透過提高存款準備率,不需要付利息給銀行。
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觀察,9A總裁已經透過發行銀行業定期存款、銀行業轉存款,回收7成的外匯存底資金,實際上央行透過銀行去擴張的信用,平均每年約成長 4.5%~6.0%,對比台灣同期間的GDP成長,貨幣政策或許稍嫌寬鬆,但並非極度寬鬆
結論:9A總裁或許讓貨幣政策稍嫌寬鬆,但害老百姓買不起房子另有其人。
下兩集分曉,先透露謎底:
財政部的錯:稅務不公,有錢人繳稅少
金管會和金融相關主管機關的錯:金融業的資金無適當投資管道,貸款過度集中在不動產,優惠房貸這顆毒藥把年輕人變成背債的長工,已經推出1兆7千億。聽從白X義副總統的話,「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讓落塞馬(台語)的落後企業仍然可以依存在政府的羽翼下,不思進步,年輕人想創業,卻籌不到資金
經濟部的錯:產業空洞化。低技術門檻,只知尋找便宜勞動力,引進外勞,或跑到薪資低廉的地方設廠;高技術門檻的還沒個影,卻已經耗費無數公帑(或強迫銀行不顧風險聯貸)扶植資本密集的面板和DRAM產業。
ㄜ,全罵了..
- Cool Head 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