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9

2012/09/28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 日本首相聯合國大會談釣魚台/ 香港近半金融從業人員想轉行 / 各國政府討論限縮高頻交易 / 最低工資(香港、台灣) 難如勞工所願 / 中國央行稱低估全球放緩 1. 日本首相罕見地在聯合國大會談論釣魚台爭議 日相在聯合國大會倡議透過海牙國際法庭解決領土和領海爭端,之前日本也曾向南韓提議,以此方法解決獨(竹)島爭議,被南韓拒絕。日本外務大臣與中國外交部長,星期二會談近一小時,難有無交集。 2. 香港近半金融從業人員想轉行 主要銀行裁員不斷,香港近半金融從業人員想轉行,追求更多工作機會和薪資水平,部分甚至願意降薪,以求工作安穩。近期裁員統計:大和證券香港裁員50、美國銀行40、德意志銀行40、麥格理20、野村45人,某中資銀行投資銀行部門據轉述上百。人力資源研究機構羅蘭貝格指出,未來5年投資銀行職位將消失15%。 3. 高頻交易占股市交易總量的比重極高,各國政府開始介入 ( 全文連結: The New York Times ) 加拿大、德國、澳洲政府紛紛介入,限制高頻交易。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全部交易量的...

2012-09-28

2012/09/27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 A 股蟬聯全球股市最差 / 黃金昨夜短暫下跌 / 料西班牙難逃尋求全面求援 /  FX Concepts 看壞歐元 / 環球金融市場或見頂 1. A 股蟬聯全球股市最差  中國製造業持續萎縮,釣魚台爭議升級、中國人民銀行調降存款準備率憧憬降溫,中國股市創43個月新低,今年前三季累計跌幅近一成,成交量萎縮至384.2億人民幣。德國股市是今年已開發中國家,股市表現最強勁的市場,今年至今錄得 23% 報酬,美股上漲近一成。 2. 黃金昨夜雖短暫下跌,但黃金難產成本漲,價格易升 全球央行採取量化寬鬆舊經濟,紙幣價值可疑,受惠黃金保值的傳統智慧,有餘資者紛紛購進黃金,推升黃金價格,在二十五種西方主要貨幣中,金價兌印度、印尼、巴西、丹麥和瑞士都創新高,除了紐西蘭、瑞典和波蘭,其餘十七國均突破今年六月一日創下的高點,金價升勢如虹。但採金公司資金成本和管理費用上升五倍,金礦質量亦遜於過去,採礦地區國家政治不穩,採金計劃的風險增加,八十年代採金計劃可於...

2012-09-27

如果交易所關閉,銀行暫停交易......

很極端,很罕見嗎? 不,一點都不。全球交易所和銀行因技術問題短暫關閉,次數遠超乎想像,每天都在發生,但因時間短暫,一般民眾很少發現。交易中斷時間很短的像是交易所電腦當機、中毒;時間稍長的像是突發的市場崩跌,交易所介入暫時關閉交易;時間更長的多半是受到戰亂影響,有些交易所甚至從此消失不再營業。中國的例子較特殊,許多交易所是因為內線交易和作價嚴重,遭中國政府強制關閉。 金融交易體系看似嚴謹,卻比一般人想像的更脆弱,更不可靠。交易生涯中,印象所及讓人腎上腺素急升的市場波動有好幾次,2006 年的新興市場危機、2007 年雷曼事件、2008 跌跌不休,其中,最莫名其妙的一次是 2010 年 5 月美股異常交易崩跌,那次連大型銀行間的交易系統都暫停運作,交易完全無法進行,新聞網不斷傳出快訊,但沒有人知道是怎麼回事,看著螢幕的數字,以讓人掉下巴的速度跳動,卻什麼都沒辦法作,第一次這麼深的質疑 -- 你們在拿錢開玩笑嗎?! 這些隨時改變的數字是錢嗎? 金融海嘯過後,人們對於金融機構的信賴感降低,銀行的網銀暫停服務的消息較常見報。這些銀行包括一些超大的外商銀行,如:JPMorgan...

2012/09/26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鴻海太原廠 / 英國衛報傳統報紙業務虧損 /  明年豬價恐飆漲 / CDS 操控 / 雷曼終於付款給債權人 1. 鴻海太原廠2000員工毆鬥,起因工友未出示門禁卡遭保安毆打  太原廠未生產iPhone 5,員工共7.9萬名 (占富士康中國員工總數的8%),中國政府調動 5000 名警力趕赴支援,至少40人受傷,鴻海片面宣布今日復工,事件後續待觀察 2. 英國衛報公布業績,年度虧損1.21億美元,報紙傳統業務虧損達 5400 萬英鎊,電子版收入增加 16.3%,電子廣告收入增加26% 對照紐約時報收費後,至今年6月已有超過53萬付費網上訂戶,老牌媒體的資訊整合和鑑賞角色,暫時不會消失,如何面對社會上不同的聲音,提供獨到而深入的分析,考驗媒體業。 3. 美國農業部預估:明年平均每人豬肉供應將創近 40 年新低  美國的旱災使穀物價格飆漲,飼養成本過高,每養一頭豬,農戶要虧損 44 美元,農戶宰殺生豬以減少成本,今年豬肉供應增加,明年豬肉供應減少,明年豬價可能會大幅反彈。 4....

2012-09-26

2012/09/25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 台灣的人民幣清算業務 / 私人銀行利潤降低至11個基本點 / 中國赴美上市公司財報審查 /  高雄港建設計畫 / 大型避險基金忙著募集純作多基金 1. 香港擔心台灣的人民幣清算業務搶生意,也憂心新加坡加入戰局 台灣將在10月底前設立本土的人民幣清算銀行,離岸人民幣清算業務不再是香港(2003年以來)的獨門生意,台資企業可能會轉跟台資銀行往來,中台貿易額在今年首八個月達1045.5億美元,對香港銀行界的影響不容忽視。香港銀行界更憂心來自新加坡的威脅,因為新加坡是主要國際外匯交易中心。 2. 私人銀行利潤降至11個基本點 麥肯錫調查顯示,亞洲區私人銀行平均邊際利潤跌至11個基本點,2007年時有35個基本點,主因是海嘯過後,客戶傾向投資結構簡單的產品。部分銀行寄望於結合私人銀行和投資銀行服務,讓中國富一代可以將龐大的資產,透過上市或債務融資(股票質押)進行投資。 3. 中國允許美國檢視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審查報告 中國赴美上市企業頻頻被掀財務醜聞,影響投資大眾對於中資企業的信心,和中國政府監督的能力。原先,按中國的資訊保密法令,中國公司的財務審查報告底稿不可出境。 4. 台灣行政院將於本週正式定按高雄港重大建設計畫 聯合報:規劃以5年時間,投入660億元建設,其中6成5用於高雄港建設,搭配「南星土地計劃」100公頃土地開發,64公頃為自由貿易港區,納入全台灣第一個自由經濟示範區,預計105年完成後,高雄港可達成1800萬TEU國際貨櫃裝卸量。(延伸評論桃園航空城計畫:蘋果日報-是航空城...

2012-09-25

世代代溝之謎 - 扛世代的財富累積之路

財富增長的途徑有兩類,一類是薪資收入和做生意盈餘所得,扣除花費之後的儲蓄,一類是資產增值。扛世代這些年所得幾乎零成長,是遭逢雙重打擊,薪資收入幾乎零成長,小額資金能投資的資產類別近十年大盤整,所以投資收入也幾乎零成長。 就投資收入而言,不講特例(註),一個認份待在職場的扛世代上班族,定期定額買基金,按月扣款,十年過去台股在4000至10000點間大盤整,扣除基金費用後,投資收入很大機會是零。全球股市除了幾個較強勢的市場,整體來說,跟台股的表現差不多。台灣房市上漲的區段也僅是集中於大台北、新竹、台中和少數都會區,更何況一個認份不特例的扛世代上班族,出社會工作多年累積儲蓄,但都會區房價上漲,讓儲蓄增速根本追不上頭期款漲幅,認份、沒父母奧援的扛世代無緣參與房地產的增值。 所以,扛世代的窘境不只是薪資收入零成長,還有投資收入零成長,總體反映的就是收入零成長。台灣不同世代經歷的所得成長差異很大,戰後嬰兒潮世代是台灣的景氣便車王世代,之後國民所得成長就一路下滑,對比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歷複合年成長5.5%...

2012/09/24 誠誌晨報 8 AM

摘要:釣魚台衝突危機 / 中國減持美債 / 航運業處境艱困 / 中國房地產稅 / DoubleLine 主席豪宅失竊,損失超過竟1000萬美元! 1. 釣魚台的中日對峙情勢依舊緊張,港媒認為美日不應低估中國不惜一戰的決心。中國尚未決定十八大確切的開會日期,為金融市場增添不確定性。 2. 中國減持美債,可視為中式的QE 香港信報:中國的12個月新增美國政府債券金額,從接近3000億美元高位持續減少,截至今年7月更跌至 -1653億美元(即前後合共減持了逾4600億美元),創2000年初以來新低。 3. 載運大宗商品、貨櫃與石油的船運公司面臨輪船過多、經濟低迷導致運費下跌的頭痛問題。波羅的海散裝貨運指數 (BDIY)近一年來暴跌60%。航運業試圖投入其他產業,期盼能撐過寒冬。 4. 中國明年3月後可望實施房地產稅。 目前上海和重慶已展開試點,目標為取消房地產調控下設置的房產稅,重慶的課稅依據是實際房產交易價,上海則是參照應稅住房的評定估值計算,只有上海戶籍者的第二套房,和非上海戶籍者的首套房才會納入課稅。 5....

2012-09-23

模仿台灣經驗?中國十二五的金融自由化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國際金融論壇2012學術報告會上透露:十二五金融改革規劃將涉及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諸多戰略及戰術層面變革。中國目前的金融自由化歷程和台灣1980s、1990s有幾分相似:(1) 利率自由化、(2)資本帳開放、(3)匯率自由化。本篇將回顧台灣金融自由化歷程,歷史是否正在中國重...

實體白銀哪裡買?

FED 和 ECB 啟動無限期量化寬鬆,黃金、白銀在整理數個月之後,開始往上攀升,一些人開始想到投資實體的黃金、白銀,黃金買賣的管道很多,所以在這篇就不另外介紹,買賣實體白銀的管道較不暢通,這篇會集中在介紹投資的管道 (無任何利益往來)。投資實體白銀,要注意幾個重點:1.) 稅金 2.) 保險箱 3.) 賣回的價差 4.) 有信譽的商家。 1. 進口稅率5%:若要進口/運回(take delivery)到台灣,在進口入關時必須繳付5%的營業稅,黃金則不需繳付營業稅,所以如果只是純投資考量,而不是非得把白銀放在身邊才安心的話,建議購買後留存在海外的保險箱,國外多數的白銀買賣商家,都提供保險箱租用的選項。 2. 保險箱:多數國外的黃金、白銀買賣商家都提供保險箱租用的選項,甚至是免費保險箱服務,若要賣出時就不需要再寄回,可以省下買/賣兩次運費,但需要仔細評估商家的信譽,是否有公正有可信度的第三方每天進行庫存檢核,如何證實你的庫存確實存在保險箱中,保險箱經營是否有足額保險,以免碰上詐騙或經營不善的商家,那就得不償失了。 3....

2012-09-20

[財經書評]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

〈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這本書高踞熱銷書排行榜好一陣子,逛書店時,我被這個問句吸引,也順道翻了一下內文。我可以理解大眾想要輕鬆改變習慣,向有錢人學習致富的心情,但這本書的內容太瞎了,一瞎邏輯錯誤,二瞎有錢人其實很少用皮夾,三瞎內容和皮夾沒什麼關係,反倒是和〈秘密〉這本書的吸引力法則有關。吸睛的梗是封面那個皮夾設計得還不...

世代代溝之謎 - 家戶收入

關注的兩個新聞--清大生去澳洲當屠夫樂賺、中日在釣魚台浪費油料,前者反映世代的選擇和機會,後者反映財富和收入的潛在誤區,我們來看看不同世代的收入成長/停滯/衰退經驗,解開不同世代代溝之謎:(1) 停滯的扛世代;(2)景氣便車王世代;(3)70年代大通膨受害世代。 停滯的扛世代(1975-1984年出生世代):中位數所得從他們26歲之後就再也沒有成長,更悲慘的是1985-1994初生的世代,他們是近百年來唯一一個生活水平沒有提升的世代; 景氣便車王世代(1955-1964年出生世代):人生到目前為止一路向上,現在位居高位罵下一代不努力、草莓、沒人才、缺N力的一群景氣便車王。 70年代大通膨受害世代(1895至1924年出生世代):這個世代在人生進入退休階段遇到大通膨,吃掉積蓄和收入,晚年過得辛苦。其中,1895-1914年出生世代榮登悲慘寶座,青壯年時期遇上世界大戰,晚年遇上大通膨。 結論:停滯缺乏機會的時代,清大生去澳洲見世面,既不從口袋撈錢,存了錢,也沒有給社會添麻煩,不需要這麼大驚小怪。我們的社會反倒需要多一些走出家門,捲起袖子嘗試的人。不同世代所經歷的經濟狀況不同,景氣便車王世代必須體認到自己的幸運,是歷史的偶然和福分,未必全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對年輕世代應多點鼓勵和實質的幫助。高抬貴手減少資產投機,多配置財富投資於新創產業和實業,給年輕人工作和創業的機會。長久的停滯傷害青年世代的衝勁,青年世代既然薪水低,創業的機會成本極低,應該要更有勇氣創業,開創出另外一條路。 當前中日台美的釣魚台事件之爭,不禁令人擔心起戰亂的可能。而這張圖表告訴我們,戰亂時的青壯世代、大通膨時的退休族是兩個最悲慘的世代,如果你現在是青壯年,應該要用力的反戰,如果你現在是退休族,就應該用力的反通膨性的政策。 -...

2012-09-19

戰亂的引線--嚴重貧富差距與低成長

最近的釣魚台事件、南海衝突勾起許多人對戰亂的恐懼,雖然戰亂時時在世界不同角落發生,而台灣上一個曾經在青壯年時期親身經歷戰爭的世代如今已經80歲,戰亂對多數台灣人而言顯得很遙遠,你我有生之年是否會經歷再一次的大規模社會衝突或戰禍雖不可知,但當前全球性的貧富差距擴大與持續低成長,正在醞釀著集體對當前政治體制的不耐煩。最終人類社會會轉而期待更高強度的干預主義政權,或是選擇不期不待地解除和限縮對政府的廣泛授權,修正官商結盟和政府主導的資源配置無效率,猶不可知。我悲觀的認為,剛邁入全球製造體系的經濟體發生大規模社會衝突或戰亂的機率非常高。 持續低成長不利階級流動,產生更多過剩勞力,而剛邁入全球製造體系的經濟體在過去二十年大規模將農民轉為工人,農地轉為工地,工人透過工作累積的儲蓄或繼承移轉的財富都很有限,若經濟持續低成長,大量處境艱困的工人無田可耕、無工可作,將埋下戰亂的引線。 若集體的怨氣匯集成國與國間、社會不同部門間的交相指責,被野心政客用為個人政治權力壟斷的籌碼,一如二戰時的希特勒、二戰後的毛澤東和蔣氏家族、蘇聯肅反期的史達林、北韓的金氏家族,後果將比戰爭更嚴重,朗梅爾(Rundolph...

2012-09-14

未來是通貨膨脹貨緊縮,難有定論

在這種時局,喊崩潰、超級通膨、日式通縮很吸睛很聳動,若是有這麼容易預測就好,交易員和基金經理的日子會好過很多。金融體系是動態系統,個別事件和參與者會影響事件的最終發展,別作無基礎、徒勞、聳動的末日預測。分析的架構比預測的結果更重要,這篇會分享我自己理解債務危機的架構:債務上升循環何時到極限? 到極限後的去槓桿過程如何? 誰受到最大影響...

2012-09-10

續談房價 - 金融滲透率越高,房價越高?

連續寫了幾篇關於房價的主題,不是因為我抱持先入為主的看法,認為現在房價遠高過合理價格,而是因為不動產泡沫若破滅,衰退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常常演變成銀行危機,經濟平均衰退4~5年,政府財政常因吸收銀行體系風險而惡化,過去200年的銀行危機為例,銀行危機後三年,政府平均債務增加86%。在金融交易領域打滾多年,我很清楚資產價格可以偏離傳統利用收益面推估的合理價格,且偏離的時間可以持續很久,所以我不容易犯堅持"合理價格"如此自以為是的低級錯誤,資金和預期心理是讓資產價格偏離合理價格最重要的因素,這篇會談不動產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 房貸。 金融海嘯之前資產泡沫的研究不受重視,金融海嘯過後,許多學者紛紛進行金融考古學,發現金融自由化、資金流動自由度,和不動產泡沫與銀行危機高度相關。1980年至1990年之間,已開發國家興起金融自由化的浪潮 (參考圖一),正好與1990年後住宅貸款大規模成長時間一致,也和全球不動產在這二十年來大幅度上漲趨勢吻合,除了1990年代初期受美國股災的影響外。1990年至2006年,許多國家的房貸占GDP比重顯著上升,澳洲從20%上升至80%,丹麥從60%上升至100%,愛爾蘭從20%上升至70%,荷蘭從40%上升至100%,西班牙從10%上升至60%,英國從55%上升至85%,美國從45%上升至75%...

2012-09-07

ECB 和 FED 在搞什麼鬼?

昨天歐洲央行宣布的購債計畫,和美國的扭轉性操作 (OT) 相似:央行跟銀行體系作資產交換 (swap),ECB 買銀行體系裡的債券,銀行體系收到來自 ECB 的現金,最後 ECB 再透過定存單收回(沖銷)部分現金;最終的結局,ECB 的資產負債表沒擴大,ECB 得到債券,銀行體系取得定存單。 總和效果:銀行體系中,長期債券風險下降,轉移到ECB、FED。 GOOD LUCK ANGELA 當孤鳥的滋味並不好。 評  論:要罵且慢,要講對理由。 1. 不同於 LTRO、QE。央行們沒有印鈔票 (print money),增加基礎貨幣總額,還沒,暫時還沒。 2. 央行們沒有從初級市場購入財政部發行的債券,所以央行們沒有把政府債務貨幣化,還沒,暫時還沒。 3. 但央行們解決了什麼? 還沒,暫時還沒。 Q&A: 最近總經類的詢問很多,在這裡統一回答。 1. 政府會沒錢可用嗎? 不會,只要政府債券還賣得出去的時候,政府永遠不會缺錢。會缺錢的政府,只有那種不能自己發債的政府,例如:地方政府。 2....

2012-09-05

海耶克漫畫:對計劃者信心漸失

有感於台灣面臨經濟停滯的狀態許久,似乎在經濟低潮時,政治紛紛擾擾時,總有人美化起兩蔣時代的建設,我憂心有一天人們或許會失去耐性,忘了當時的專制體制之害,寄望於更強大的政府,這可能是悲劇的開始。經濟的停滯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現象,著實令人更憂心。這是最早於 1950s 刊載在 Look 雜誌的幾幅漫畫,精簡摘要海耶克的「通往奴役的道路」一書,即便原先善意的理想主義,在最終也可能演變成強人的計畫體制,海耶克這麼說:往地獄之路由善意鋪成。 (圖:對計畫主義者信心漸失 當計畫主義者們修修補補越多,他們造成的經濟混亂越大,每個人都備受煎熬。人們現在覺得確‧實‧計畫主義者什麼都解決不了。喊:「換個能成事的人吧!」) 金融海嘯過後,華爾街和金融產業受到許多抨擊,當中許多金融產業從業人員的確非常欠罵和無恥,但我認為華爾街之所以腐敗至此,成因還是在於政府的介入與保護,讓那些吃了政府豆腐的部分華爾街邪人荷包滿滿,更慘的是金融產業中可悲的反向淘汰。海耶克期待中的社會制度是一種有機、自發性有序的社會制度,以市場秩序為中心組織的社會,國家的角色僅限於保護必要的市場和個人運作安全,但過去幾十年,國家多次拯救泡沫後受創的金融體系,以政府的信用去保障民眾存款,要求銀行配合政府貸放給還款能力欠佳的民眾購屋...等等,這些放任不道德行為和介入正常市場運作機制,導致資源配置被強行運用在無效率的領域,才是導致金融海嘯和最終經濟失去動能的元兇。 目前社會瀰漫著一種反商反富的氣氛,似乎是找錯對象,海耶克在「致命的自負」中稱之為「返祖現象」,一種古老、輕視和貶低商人作為中介角色牟利的思維,和對商業交換邏輯捉摸不著的恐懼。海耶克認為商業交換是透過腦袋努力,雖非肌肉勞力運動,不僅為個人也為集體帶來財富,商人進行成本和利潤運算,對利潤的關心,會使資源能得到最具生產力的用途。誰對誰錯,我有偏好,但沒有解答。 看看影片唱唱...

2012-09-04

房價漲翻天:稅務錯很大(三)

1992-93 年台灣政府的稅收來源當中,資產相關稅收比重降低,所得相關稅收比重升高。1993年至2003年間,資產相關稅收比重降低或許可用房地產價格低迷解釋,但令人質疑的是,2003年之後房地產飆升,薪資所得沒提高,卻也未見資產相關稅負比重相應提高,變像逞罰經營投資企業的股東和薪資所得者。 財政稅務教科書告訴我們:政府會透過賺得多課得多,賺得少課得少,進行所得再分配,減少貧富差距。在資金能自由於國界間移動,和充滿各種財務報表外衍生性商品的世界,這種烏托邦的理論完全不可能實現。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便台灣實施600萬以上海外所得課稅的機制,央行對於大筆款項經由銀行管道匯入匯出也有管制,似乎萬無一失,銀行只需和台灣客戶簽訂swap(互換合約),根本不需要真正的資金移轉,客戶得到海外借款和借款的收益,銀行拿到台幣存款和台幣利息,政府哪裡找得出痕跡呢?!更別說更隱蔽的方式,像是成立海外免稅天堂的公司,進行不存在的假貿易。 所以,在全球政府無法統一稅制,和無法真正控管資金流動的現實條件下,不動產是少數一定課得到的稅,因為不動產是登記制,且有大筆資金的進出,容易追蹤,台灣政府卻連這個最容易課到稅都放棄了。炒作股票到天邊,頂多看到腦滿腸肥的企業主和投機客吃大餐,老百姓有點吃味,但炒作不動產牽連的卻是銀行體系和普通老百姓住的問題,台灣政府裝聾作啞,裝瘋賣傻,才不過通過個模糊不清的實價登錄,就要立刻安撫土財主說不會拿來作為課稅基礎,試問,那登記作什麼用?增加聘用公務人員來降失業嗎?如果囤積民生物資哄抬價格該罰,為何囤積土地炒作房產不該罰?...

2012-09-03

台灣的有錢人數量世界第八 然後呢?

根據 BCG 2012 全球財富報告,台灣的有錢家戶數和人數,不論是中富 (100 萬美元) 或巨富 (1 億美元) 都名列世界第八,數量上超過香港和新加坡。財富超過 100 萬美元的家戶占全台家戶的3%,總數為 24 萬 6 千戶;財富超過 1 億美元的有 375 戶。難怪外資在台灣的法人業務幾乎徹光,就私人銀行部門還在真正服務巨富的不是一般的私人銀行銀行員,通常是一個非常資深的客戶經理,像是老管家一般,她(他)組一個團隊,隨時回應貴客的需求。近來私人銀行也越來越難混,含混地拉攏中富還過得去,但越來越多巨富自己成立家族基金,在海外組成小團隊服務自家理財需求,隱密性更好。 今天美國放假一天,我在財經誠誌的第一篇文章,提供這個資訊圖表作為大家努力(或者漠視)的目標,有錢人驕傲一下的依據,稅務機關找錢的來源。金融海嘯過後,書市也有不少反思金錢=/快樂的書籍面市,嚴峻的職場環境和低成長的無望感受,許多人被迫開始尋找自己的快樂方程式,本期商業週刊也搭上這波風潮,可惜又把金錢和快樂作了無謂的統計數據連結,不管有錢沒錢,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快樂自然來,不需要脫褲子放屁學快樂追成功,到底還有幾力要學,光看就沒力。 盼望富有的群體能更積極的參與慈善的活動,最終富人也需要普通人,感激無數普通人作為員工、消費者、服務員...的貢獻。用馬丁‧路得‧金的一段話作今天的結尾和明天的開始: If...

2012-09-02

房價漲翻天,都是9A總裁彭淮南的錯?(二)

這系列文章的標題,隱含我個人傾向:房價漲翻天是壞事,必須有政府單位出來面對。但你可反駁我,房價漲不必然壞,也未必該期待政府單位介入民間資產交易。這一篇我會說明為何我抱持這樣的觀點,因為:(1) 越多資金停滯在不動產,越少資金投入創新和生產,是社會整體的損失 (2) 既存房屋漲價受益者是資產階級,但漲價效應會滲透至租金,受害的是無資產階級,貧富差距不只在存量(財富)擴大,流量(新增儲蓄)也擴大,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嚴重。解決第一點資金卡關在推升資產泡沫,第二點的貧富差距就會改善,官員們請聚焦別窮忙。 法國經濟研究員的 Thomas Piketty 用法國 1820 年以來的資料研究指出:繼承財富的回報率高於事業投資,會導致社會階層流動性降低,階級涇渭分明。穩定的國家中,很小幅的經濟成長和經濟零成長幾乎一樣,無法撼動財富繼承者相對於薪資收入者的優勢,直到國家動盪或財富回報率低於事業投資。 (圖一:一次大戰前,法國經濟成長率 1%,繼承財富占GDP的 20 - 25%;二次大戰後,戰後重建使得經濟迅速增長,1945...

2012-09-01

[財經書籍] Wealth, War & Wisdom

Biggs 1932年出生,他的父親 1931 時加入 Bank of New York 親身經歷戰爭下巨幅波動的金融市場,Biggs 常引用 1920s 至 1950s 的文句,就知道他有多著迷於戰爭的歷史,研究戰爭對金融市場影響的學術論文不少,但普及版的讀物非常罕見,現在時局如此動盪,特別適合再重溫這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