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7

[財經書評] 這次不一樣!

Carmen & Rogoff 跌破專家眼睛,未獲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書《這次不一樣!》在台灣的曝光率不高,卻是不可多得的泡沫史參考書。不同於多數學者採歷史敘事方式,解析金融、債務危機,Carmen & Rogoff 建立龐大的資料庫,收錄 800 年 66 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歷史資料,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金融危機經驗對照。

相對的,數據圖表為基礎的書籍,就不如其他同類金融史書籍那樣有故事性,宋鴻兵的《貨幣戰爭》讀起來像本小說,演繹權貴和國際間的你爭我奪,有上演不完的陰謀。Neil Ferguson 的《貨幣崛起》流暢的串起歷史上重要的金融轉折,當時社會的共識和政治背景。

21 世紀初的這場金融危機,已經變成世界經濟史上的轉捩點,危機最後解決的方式,都將在政治與經濟上影響至少一世代的人,我們不知道世界最終會走向何方,往後看,可供參考的經驗也不多。作者研究了 800 年的歷史資料中,前一次可與這次危機規模相比的就屬第二次大戰前的危機,而這次的嚴重性有些部分更甚於上次。

不管是哪一種金融危機,都始於過度擴增的負債和樂觀情緒,認為「這次不一樣」! 高度仰賴槓桿的金融市場,特別容易受到信心危機的影響,這是所有經濟學家都會同意的。而作者也坦承很難預估危機發生的時間點,但總有些跡象可循。
預測銀行危機最有效的預警指標是:實質匯率背離、房價急漲、短期資本流入占GDP比重成長過速...等。
預測匯率崩盤最有效的預警指標是:實質匯率背離、本國銀行危機、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下降...等。
金融危機展開的順序有共通型態,雖然不是每一次都會危機升高和延伸。金融自由化常是金融危機的前導,金融自由化使銀行從事更高風險的業務,資本持續流入,資產價格榮景隨後出現;但經過一段時間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弱點便會顯現出來,而房價高峰時期,或房價崩跌後,通常立刻引發金融危機。政府為挽救金融危機,常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和舉債,以及擴張貨幣供給的手段,希望能拯救經濟。作者統計,銀行危機過後三年,政府債務平均增加 86%,房價持續下跌六年,失業率持續升高五年。


若危機前財政穩健度不佳的國家,常緊接著爆發政府債務危機,政府消除過大債務負擔的方法不外乎:(1) 違約或債務重組 (2) 通貨膨脹 (3) 強化金融管制,配合推升通貨膨漲:例如,訂定存款利息上限,同時推升通膨,造成存款實質負利率。

亞洲持續升高的房價,2012 後半漸漸陷入盤整,資金流入減緩。當香港多數報章廣泛報導潛在的金融風暴危機,台灣的報章仍缺乏警覺,政府方面只有央行乾著急。脫離基本面的漲幅終究會回歸基本面,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個泡沫,只是無人能預測何時是 the endgame。

- Cool Head 冷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