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3

政府該救銀行嗎?


Occupy Wall Street 活動已經持續逾年,沒有一個華爾街高層受到刑罰,美聯儲貨幣放水已經成為常態。我想問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台灣發生銀行危機,你贊同政府不救銀行,銀行就此倒閉,因此損失部分存款嗎?或者,你贊同政府花費公帑救銀行,使你的存款不受損失,增加政府舉債,隱約預期晚一些會增稅?」

依當下私利選擇:認真問起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個方法。當政府採用第二的方法,公帑流向勢必不公,存款高的存戶受到的補助,會高於存款低的。換句話說,有錢人受到的補貼高於窮人。在這個短暫療法下,民眾不需要負擔選錯銀行的責任,銀行股東和經營層不需負擔經營失敗的責任,政府不需負擔監管不周的責任。民眾、銀行、政府全和稀泥的把難題丟給未來,做出現在不損失的決定,人們選擇的動機是當下的私利,不是理性。一如水、電、油、瓦斯...等補貼,受益於補貼最多的是用量大戶,填補補貼缺口大洞的是公帑,這樣的政策卻被包裝成苦民所苦,所以先由政府吸收。

拒絕承認錯誤、拒絕停損:而問題不會消失,只是延後。如果這一代人用更高的負債,要求更多、更高的生活標準,更少實質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將現在的問題,踢給未來,代際的社會契約將岌岌可危,當後代再也負擔不起,審判之日到的時候,社會契約就會被背叛、取消、違約,而被犧牲掉的是傻傻繳費多年,安穩退休的希望破滅的最後一棒。

大政府或小政府?:海耶克認為經濟自由是指,人民可以自由的決定生產什麼、買賣什麼、用什麼方法幫助他人。政府只需要有一套清晰的規則、可預期的政策,讓老百姓可以依循,經濟成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會更好。過去 12 年,美國的臨時性稅務條款增加 10 倍。金融海嘯至今,參與立法相關的美國聯邦政府員工增加 25%,華府週遭擠滿說客和律師。美國政府過動地干預,已使得政策的不確定性大大提高,67%的企業主認為市場的不確定性太高,無所適從,未來經濟成長的能見度低。因為政府涉入經濟的程度越來越深,以致於政府未明確宣示下一階段的做法之前,企業主茫然,經濟迷航。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台灣。政府用即刻發派的小利,拉攏普羅百姓。人民給政府的授權,越來越被濫用,缺乏監督制衡的機制。台灣多數輿論,傾向大政府,認為政府有義務帶領產業政策走向,但我們常忘了,政府常常是問題的核心,問題的製造者。也忘了考核政府過往推動的經濟政策,是失敗的多,還是成功的多,付出多少代價?而現在我們又如何能輕易的相信,這次它會做好做對。有 guts、硬起來的政府,是最可怕的政府,政策決定的過程和自由,應該回歸人民,而非有權勢的高官。既然台灣是輕稅的體制,是否我們的腦袋也該調整成小政府的模式,要求政府給我們一套清晰的政策遊戲規則即可,不要過度干預和涉入經濟的運作。

0 意見:

張貼留言